佛学与科学

您所在位置:首页>> 修行文化>> 详细内容

谈锡永讲座:科学、佛学与人生 (四)

2017年06月07日 16:24:34  |  来源:网络
6830
摘要:相碍缘起的“碍”,意思是一些条件一些局限,我们就是在条件和局限的限制下适应成为“有”、不适应就不能成为“有”。“有”的意思我昨天也讲过,就是“存在或者显现”。

相碍缘起的“碍”,意思是一些条件一些局限,我们就是在条件和局限的限制下适应成为“有”、不适应就不能成为“有”。“有”的意思我昨天也讲过,就是“存在或者显现”。

“存在与显现”在佛家里(基本上没这么定义这个“有”的)只有宁玛派这么定义,这也和禅宗所讲的公案是符合的,也就说禅宗也是把“存在与显现”当成是“有”。 我们很可能把“存在与显现”中存在的东西当然显现、显现当然是存在,可在相碍缘起里边建立这个“有”有四种情况:“既存在亦显现,虽存在不显现,不存在唯显现,不存在不显现。”

关于第四个“不存在不显现”就是我们所讲的“无”,不存在也不显现当然是“无”,“无”的定义就刚好跟“有”相反,所以“既存在存显现”很容易理解。

“虽存在不显现”对我们来讲很难理解,可是你们如果听过我讲如来藏的定义你们就晓得如来法身就是存在而不显现的。如来法身不能用我们识境的理解、识境的语言去讲,所以我们说不可思议,这个不可思议就是对我们不能显现出来,等于《金刚经》中所讲不能拿色与声音来见如来(《金刚经》有一个颂:“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其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那就是因为如来对我们来说是“存在而不显现”的,那你们就会怀疑在我们这个世间有没有存在而不显现的东西呢?现在医学研究人的穴道、经络都可以说是存在而不显现。针灸是按穴道做的,医生一看穴道在什么地方用针、用艾来灸的,可是我们的穴道你自己看哪里有显现出来?!所以识境里边也有“虽存在而不显现”。其实我们的心也有些存在而不显现,我们给它个名词叫“潜意识”——潜在不显现。我们显现出来的意识是显现,我们平常的意识是显现出来的,当我们看东西意识也帮着运作,所以我们也看得到了;听声音时我们这个意识也在运作,所以我们也听到;听到、看到,感觉得到这个意识是显现的。“虽存在不显现”和我们的修持有关,拿禅宗说“开悟”,“开悟”的意思就是你本来这个“悟”是存在的、可是不显现,所以要“开”,“开”那时就“悟”了,所以禅宗的“开悟”就等于说我们有一个“本觉”“觉”就是“菩提”,从梵文的音来翻译成“菩提”,如果意译那就是“觉”,所以两个是同一个字)。那我们就可以讲这个“本觉”是虽“存而在不显现”,如果“开”出来就显现了。

“本觉”是说本来我们有菩提心,可是为什么世间的人这么多都没有菩提心显现出来呢?所以我们就晓得学佛就等于把本来存在的“本觉”开发出来。怎样开发呢?先要看这个“本觉”是怎么被盖住的?被什么东西盖?盖的作用是怎么样?那么我们就可以针对这个情形把盖住“本觉”的东西拿开,那就是“开悟”,令它“存在又显现”。当这个“觉”显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跟着佛家的五道,加行道、资粮道等一步一步地“开悟”,“觉”就一步一步地显露出来,那我们就向走上解脱的道路,因此开发本觉就与人生观有很大关系了。

现在讲讲我们“本觉”到底是给什么盖住的?在佛家有一个词叫“无明”:我们本来有一个智慧的灯,有放出智的光明,可是我们拿一个罩把它罩起来,因此这个罩就是“无明”。“无明”不只是我们这一生造成,是我们一生一生到多生一直造成,我们这个“无明”叫习气。习气每个人都不同,怎么比喻习气?就好像喝茶的茶壶,如果你们用紫砂壶来泡茶,泡久了紫砂壶里面不用放茶叶,光放开水也可以倒出一杯茶出来,这个“茶”其实只是在紫砂壶上面的东西,这可以比喻作我们的习气。人生出来都有一个偏爱,是没法解释的。就拿我来讲,我很怕吃腌菜,我年纪很小就觉得青青绿绿的菜把它颜色弄成这么难看,我就觉得这样不好,我就只吃青菜(当时我不晓得这样是为了把菜保存下来,所以非腌不可)。我只是一个直觉——看见它不好看,原来青绿的菜怎么变成这个颜色?!就不吃。可是火腿我吃,有人说火腿也腌过为什么你就吃?我说火腿好看啊!所以这就是习气(后来有个叔伯是学佛的大居士叫岑学吕,在广州很有名,他看到我这个小孩子画画,他就说了,你的习气以前可能是画家画过画的,所以你爱美)。举我的例你们就晓得什么叫习气了。你们检讨一下其实你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习气,这个习气就是无明的根源。

因为我们是住在句义(概念)的世界里边,我们拿名言来做抉择,那这样修佛是很难的。为什么呢?我们原来生在这个名言与句义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脱离不了名言与概念,如果没有了名言与概念,就是没有知识了。念书就是学名言与概念,这么辛苦学来的又说要离谈何容易?!那我们人生的修持到底应该怎样?我们就有一个比喻叫“水面作画”,你们住在西湖很容易体会这句话:你拿一支笔,在水面上画一个画,画个圈就够了,到底这个圈有没有画出来呢?好像画出来,其实这个圈从来不成一个圈,因为你这样画的时候,你画的这个水波已经流过去了;你再继续画,水波又流走了,所以你好像作了画,其实那个画不成画,这样就是我们的生活层次——我们对什么东西用什么名言与概念去应付,可是我们其实晓得这其实是水面作画。我们画出来的圆圈可以交给老师评分,老师说画得这么圆可以给你一百分,识境中用名言与概念来生活,还是把那圆圈交出了,可是你同时要晓得你那个圆圈根本没有画出来,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个识境的世界里边生活,用种种名言与概念去应付问题、用种种名言与概念去交卷,其实我们所做的不是“有”。为什么?因为我们圆圈没有画出来,看起来像“有”,因此可以应付日常的东西,但到底圆圈是没有画成的,所以你不能说我把我的圆圈画成了“有”,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态度。简单来讲,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完全按照日常的规律来生活,国家法律、名言概念,好,应该遵守!其实你所遵守的也等于是水面画画,本质上是没有的,在相上面“似有”、可是在性上面“非有”、在用上面是“真有”(真有它的功能)。如果我们把一切东西按性、相、用来分析,你就晓得所真有的只是那个功能,所以我们考试真的可以及格、做事真的可以把事情办好,对家庭可以把父亲母亲照顾好,等等,这个水面画画的用是“真有”;可是水面画画的相是“似有”(圆圈是似有而已的)、性是“非有”(因为根本没有画圆圈)。我举这个例希望你们明白,从性、相、用来分析水面画画,懂得这个比喻你就马上懂得我们在这个名言与概念的世界应该怎么做人、应该在名言世界里怎样做人而不“执有”,不“执有”我们的心就得到改造。平常的人当他也是在水面画画的时候,他是“执有”的,那时候他的心就等于有个罩,罩住我们智慧的灯了,所以“存在而不显现”的本觉也就看不见了。这个比喻如果能够这么理解,那你生活得会很自在很潇洒,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把它当成是“真有”,从性、相、用来认识(三个同时),这个就是我们讲“存在与显现”中的“虽存在而不显现”。

“不存在唯显现”,这个最难讲。前面我举过殒石、殒星的例子,按宁玛派的教法来讲,“不存在唯显现”如殒星。在古代祖师的著作里边举这个例还不容易理解,殒星飞过,应该是存在又显现呀?!看见殒星其实祖师是在很深的止观里边观察出来的境界,这个境界等于说我们现在星空里边的星很可能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可光还是显现出来我们还可以看的见,那是过去的光:如果这个星距离我们一百万光年,那么要一百万光年的时间我们才看见它殒灭;如果现在它殒灭了,我们还要一百万光年以后才看不见那个星,所以在一百万光年它殒灭以后,一百万光年还是显现的,在我们这个识境里显现,可它已经不存在了。如果在如来藏来讲,那是什么呢?例如我们的“分别”其实是不存在的,可是显现。这样算是先把“不存在唯显现”讲清楚了。

现在我先讲“分别”与“了别”两个名相。

佛家讲“分别”不同“了别”,“了别”好像现在我一看她是女孩子、你是男孩子,那是“了别”;他年轻一点、你年老点,那是“了别”。为什么呢?因为这不是落在概念与名言,只落在规范里面。就如你是黄种人他是白种人,我们“了别”。当这个“了别”的时候,我们并不是要做个检查你这个颜色这么白、这么黄等等,一眼望过去就说这是白人、黑人、黄人,那不叫“分别”,只是我们习惯了晓得有这样不同的分类、有不同的规范,是自然而然的,在那里我们不能叫“分别”,只是“了别”我们喝的是茶不是酒;也可以“了别”我拜的是佛不是拜十字架,这都不要用名言、概念去,是自然而然就懂得。好像刚出生的小孩谁都没教过他,他睁眼一看就松手了,那是“了别”;没有一个小孩子蠢到虽然一出生,你拿火来烧他,他不把手拿开还拼命把手伸过去,这是没有的。为什么?因为有一个范畴等给他与生俱来的本能,所以叫“了别”。“了别”我们是不否定的,在宁玛派还有一个名词给它,叫“明分”,人因为有“明分”了,所以就可以“了别”;人有一个“明分”,所以可以被“了别”;被“了别”跟去做“了别”都是因为我们与生俱来有一个“明分”,所以可以“了别”。

“分别”就不同了,“分别”是落入名言与概念的,如我们歧视黑人,那是因为我们有个“分别”心,觉得黑人愚蠢或者很凶,所以就要避开;我们觉得这个人有钱就要尊重他了,没钱可以瞧他不起,那是“分别”;如果两个人坐下来,你看这人有钱那人没钱是“了别”,没事!可如果你看见他有钱,对他说话就客气,对那个没钱的不这么客气,那就是“分别”。“分别”按名言概念来做的时候,我们作“意业”就越来越坏了(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业都有报应的,小小业力是跟随着比较大的业力一块体现的,所以不会说我望你一眼马上就有报应,第二生有报应,不会的。可是伴随着重大的业力那就有报应了,果报是不小的,一定有的,因果绝对有的)。如果我们受“分别”心影响造成种种意业,这个意业慢慢就成习气(习气就是无明的住地,无明就住在习气里面),所以我们一生一生非轮回不可,有时候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没有果报,不见得做坏事的人马上有报应,其实最平和的报应是要他不断地轮回,虽然有机缘能学佛,但也学不到,总之他要解脱比人家要艰难的多,这样其实也是一个果报。可是果报实在不是说这样做马上就报,以至很多人求福的时候相信果报、作恶的时候就不相信了;去拜神求福有因果,可是一出来做坏事因果对他来讲就报应就不是这么大了,他觉得无所谓、不怕了。关于因果其实还可以多讲两句:果报是不能赎的,并不是我做这个坏事,我再做一个好事就把它抵消了,不是!还是两件事,做坏事有恶报、做好事有好报,不能赎罪,所以做坏事的人不能说有做多少好事,就可以把恶报抵消了(是没法抵消的),而且果报还有一个释迦牟尼讲的自业自受(也可以说自作自受),就是说我们有恶业要自己来修、要自己忏悔,不能请人家代我来忏悔来修、来消灭我的罪。讲到“不存在唯显现”我们就可以说报不存在(因为还没有报),习气是存在,可是这个习气也是我们施设出来的名言,并非是我们的心真的像茶壶一样,沏茶久了可以兑开水变茶,我们施设了这样一个名言。现在我主要讲“不存在唯显现”。说习气,其实解剖你的心看不到习气是放在什么地方,我们只是说如果不断地意业、作恶或者行善就等于茶壶的茶汁会积累下来这样的比喻,因此我们有习气。这个习气按《瑜伽行》所讲,是放在我们的第八识,其实第八识也是施设(第八识也是种心理状态,我们整个心识里边不能把它分成这一块、这一块,所以都是施设),凡是施设的东西都是不存在,可是因为它有明明显显的功能,所以它就可以显现了。有功能,习气看不见、不存在,没法把它找出来,可是有习气这种功能就令你轮回,这是我们讲的要点。你要晓得并不是有一个我们找得出来的东西,证明它存在来令我们轮回;是一个找不到、不可见、不可思议的东西,发挥它的功能令我们轮回,这点要理解。如果真的找到一个东西令我们轮回,动手术把它割掉就算了,就不轮回,就解脱了,所以学佛这么难就是要我们对付不可思议、看不见、听不见的一种功能,是这种功能令我们轮回,不是有一个具体的什么东西令我们轮回。那刚好与如来法身是相反的,如来法身是佛的智境,我们解脱了就证佛这个智,也可以说,当我们证到佛的智,我们就不轮回了、我们解脱了,刚好同样是看不见不可思议的。

我们心里边有一个功能,这个功能能够显现它的功能出来,令我们轮回,可是我们不能说它存在在我们心的什么地方,所以我们不能用事相来修。事相是具体的,拜佛就是这么拜,如果我们光是拜佛可不可以解脱呢?不能。拜佛是既存在也显现的一个动作,可是用来清除找不到事相的只有功能的东西就不成了,因此学佛是用功能来对治功能,就是用解脱的“用”来解脱我们这个轮回的功能,我们有轮回的功能也有解脱的的功能,把解脱的功能发挥出来,这是“觉”。

你自己的心(我们心有两边)一边是解脱的功能、一边是具有轮回的功能,所以在《大乘起信论》就说:“法生灭门,法真如门。”两个其实都是讲功能,这个是有生灭的功能,我们兴起这个作用,落在生灭门这一面是轮回、落在真如门这一面是涅槃。所以唯识宗人批评《大乘起信论》,说生灭门建立没有理由,那是他们不懂如来藏思想才批评,天台、华严、禅宗都是懂如来藏的,所以他们就像我刚才那么讲的去理解,就认为这是合理的,而且对人生的修持来讲是最有用的理解。唯识宗偏向于心识这方面来做心理分析,所以他们就觉得这两个矛盾冲突——不能在一个心里边有正负两边不同的东西。其实我们不是说存在这两块东西(“法生灭门,法真如门”),它是不存在而显现的东西,因此显现就是功能、不存在是相,生灭门这个功能令我们轮回、真如门那个功能令我们涅槃,所以我们“一心二门”。现在如果把水面作画配合来讲,你们就可以说,我们画的圆圈是生命,我们觉得自己已经化成一个圆圈在水面,那是生灭门的事、是轮回界的事,所以我们按名言与概念去应付我们这个环境,是生灭门的事、是识境范围里的事;可是如果我们懂得我们画的圆圈其实没有画出来,那么我们就开始了解真如门了——圆圈在水面画不出来,这样看的就是实相,看这个实相是真如、是涅槃界的事,那么这就是智境方面的事。我现在没有叫你光要这边或者光要那边,光要一边都不行,如果你光是要生灭门学怎样做人、怎样应付事情,你只是在轮回界做得很成功,可你永远轮回不能解脱;如果我要把你住在法真如门(不在法生灭门),那当然好,是解脱道,就是涅槃了,可现在你还是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你还要适应这个世界的名言与概念,所以释迦牟尼的化身佛还是要吃这个生灭门的饭、他还要穿这个衣服(这个衣服也属于轮回界生灭门的),所以你不能说凡是世俗的东西我们都不要,那样不能生存。特别是你们学生,当然很多企业家、教授也不能说我们不能把所有东西都丢掉,这样也不合适,如果全国都是出家人,那么也不合适(不是开罪你们法师)。法生灭门与法真如门双运就是智识双运界,那我们就感觉到识境没有离开过智境,智境要靠识境才能显现出来,所以我们谈智识双运、一心二门的双运了。从宁玛派建立的这个“存在与显现”的分析,心性与法性相运也等于是智识双运,就是我刚才以水面作画来作例所讲的。

现在再讲回相碍缘起这个话题。先复习一下,“碍”是我们要服从条件与局限才能成为“有”。“有”是存在或者是显现,是相碍缘起定义下的“有”,了解相碍的“有”,那么现在可以直接讲相碍缘起的内容了。

第一个 “外相碍”。外相碍是配合业因缘起来修的(四个缘起之一),拿业因缘起来做抉择,外相碍是决定。我们每一个修都是这样——拿一个见地做抉择、然后拿这个抉择见来观修、在观修后得到一个决定见、然后去现证这个决定。现证是不讲的、不教你怎么现证,因为如果老师教了你就会把他的话当成名言与概念,在你决定见现证的时候,你就按照老师所讲的来修现证,结果修不成,因为每个人现证都是不同的路,所以这个我们不讲。那么抉择与决定是见地,修第一重用业因缘起、我们拿业因缘起做抉择,然后得到外相碍的决定。

外相碍就是外境所受的局限,它们适应外境的局限然后呈现为有、显现为不同的外境。为什么它显现为山?它显现为水?我昨天也举例讲过,为什么这一块显现为光?那一块显现为声音?然后联系观音菩萨在《楞严经》所讲的六根圆通,光与声音是圆通的,耳根与眼根是圆通的,就是说我们耳朵可以看见光、眼可以看见声音,那是打破了相碍,现在就是讲一般人所见的相碍。光与声音的相碍现在很容易理解,你们念物理学的人,这一段波是光、那一段波是声音,你们这个原理非常容易了解,可是在思维时,有时候你就不理解什么是外相碍了。我举个例,例如怎样来分别善与恶?如果按一些大的原则,可以按法律、伦理、人情。可是你还要了解,从全世界各个民族来讲,善恶有时候你很容易误会它,比如有一些民族你如果跟他握手就像和他挑战了,马上就会打起来。这里我只是想说明善恶是有文化背景的,这些背景很复杂。你们当然说我现在学佛我做善的事、不做恶的事,那是对的。可是你如果了解了外境的相碍,你就晓得善恶其实很难做定义,只能有相对的标准。就说警察去抓小偷是善的吧?可是对那个小偷来讲警察就结下恶业——小偷被抓,小偷还不把警察当成恶业?!所以将来警察在报应方面,整体来讲是善业,可是在个别再跟那个小偷碰面的时候,那个小偷就会把他当成恶业来报他,所以业力问题就是这么复杂。为什么大修行人也有不自在、有人家添麻烦的时候,那是他所做的善对某些人来讲刚好是恶,这个很难避免、没有办法避免,你想象小偷与警察这个道理你就晓得人生怎么决定这个行。

如果从究竟来讲就是说:“无有非有,非有非非有。”业力也是“非有非非有”,如果修到这个境界,那么恶业都不起只有善业自然而起,可是我们是凡夫不能说“非有非非有”这么一解释就过去了,实在的果报还是存在的,而且有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等,这个相对的善恶很难决定,因此我们现在回到前面所讲的人生态度——水面画画,当你做善的时候也当是水面画画、附带而来的恶也是水面画画(我不是叫你去做恶),水面画画可以讲用刚才所讲“非有非非有”,水面画画的圆圈没有画出来是“非有”,可也不是非掉这个“非有”,“非有非非有”,“非有”不是“无”,“非非有”不是“有”,不能这样理解。“非有”是一个状态,还要否定这个状态,所以“非有”,非这个“非有”。水面画画、画一个圆圈是“非有“,可是这个“非有”也要否定它,圆圈不是没有画起来,在识境中我们觉得它画起来了,所以说“非有非非有”,所以从水面画画引到“非有非非有”,这是个很高的层次,现在我就仔细讲“非有非非有”,“非有非非有”才是我们正确的生活态度。

现在要讲《楞伽经》。《楞伽经》中释迦牟尼讲了一大段牛角与兔角。牛角有、兔角非有,这是一般人的看法,可在《楞伽经》里释迦牟尼讲两个都错。我们说牛角有,可是我们分析这个牛角,我们分析不到它半点基本实在的存在。如果用现代科学语言来讲就是说你分析不到一个实在存在的基本粒子,那时候佛讲不是用基本粒子了,那叫“极微”,“极微”你找不到一个能够再分开的极微,因为凡极微都能分的,不论你分得多么小,它是一点一个立体的东西,还可以分的,所以没有“极微”,没有牛角的“极微”,牛“角”就不能说。那么兔角我们说“非有”,有没有错?也错!为什么你会说兔“非有”?因为你基于与牛角相对的概念上才说兔没有角,如果不是跟角相对,就不能说有角相对才非有!所以问题不在“有”与“非有”,问题在于我们凭什么说它有没有?在《楞伽经》里讲,这就叫“角想”了:有一个想着这叫角,那牛就有角,兔就没有;首先我们决定一个“角想”,这个“角想”就是我讲角的概念,因为我们有一个角的概念,我们凭这个概念来看牛有角、兔没有角,因此我们讲牛角有没有的时候,其实是按照这个概念来分析、来定角有没有,可这个概念是识境的概念,如荧光屏影像上的人看荧光屏的世界是按照这样的概念,如果离开荧光屏的世界这个概念就不真实了,所以就说释迦牟尼讲兔角是“非有非非有”。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前面讲的一大堆东西了,我们主要还是落不落在名言与概念的问题?落在名言与概念只有说“有”与“无”,不落在名言概念就可以说“非有”可是“非非有”。讲“非有非非有”的时候,也是讲双运,有这个“非有”与非这个“非有”,肯定这个“非有”与否定这个“非有”双运,所以说佛家也有辩证。所以不能说“有”、“无”的问题,不能把相对的善恶、美丑、有无等等当成是真实的,因为它们都是落在名言与概念方面来讲的真实,如果离开名言与概念来讲只能讲“非有非非有”,所以佛家有时候讲“非常非非常”,都用这个模式,就是用“非X非非X”,这是《楞伽经》很重要的模式,跟《金刚经》中“AA,是名为A”是一致的。我们怎样看人生,就要从这里来看了。

好了,现在休息一下。等讲到内缘起、内相碍的时候,我就分析这个两个问题的分别了,外相碍大概你们都了解了。现在你们可以提问题。


提问:谈老师,最近几十年中国的人口增长很快,建国到现在60年人口增长两倍多,按照佛家的轮回理念,那么多生命是从哪里来的?还有讲人工繁殖,比如说鸡、甲鱼人工繁殖后一下子几十亿生命就出来了,我比较困惑这种生命又是从哪里来的?

谈上师:不要苦,困就好了,不要困苦。你们是落在一个个体的概念来理解,所以有疑问。你们认为人死以后还是一个个体,一个个体就轮回成一个新的个体,旧的个体灭了就有一个新的个体生起,因此只能一对一,所以原来有四万五千万人,现在十五亿,那么这个增长到底是从哪里来呢?其实很简单,我们轮回你们把它叫做灵魂,而且把它建立成一个个体,这样是不对的。如果是这样就是“有我”,不是释迦牟尼讲的“无我”。我们轮回其实只是多生以来的业力,这个业力有一个载体(载就是业力。其实载体这个“体”字也不对,应该说有一个载业力的功能,不过古代说成载体,现在其实应该理解为载业力的功能),我们死了之后只有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怎么称呼呢?在小乘把这个问题研究了差不多一千年,到现在还没有得到结论,他们有叫“不失法”等等。小乘我不讲了,就讲大乘,大乘唯识宗建立一个Alaya(第八识),梵文Alaya的意思就是等于一个保险箱;承载这个Alaya另外我们翻译成藏(ZANG)识,这个藏识是藏(CANG)的意思,所以我们这个业力就藏在第八识,在第八识来轮回。可第八识也是施设一个名言给你理解而已,并不是我们心里有八块,其中一块是阿赖耶识,并不是这样的。其实施设阿赖耶识,还是说有藏(CANG)的功能——有把业力保存下来的功能。这个功能放在什么地方?如果按佛所讲的《中阴经》,(现在西藏密宗叫“中有”,中阴等于“中有”),中阴身是有第八识的,阿赖耶识附在中阴里边轮回,当这么讲的时候释迦牟尼也怕你们把一个中阴(中有)身当成是一个个体,所以如果读过《中阴经》你就晓得了,释迦牟尼其实在整个《中阴经》里边也是讲中有身的功能只是等于一个承载业力的载体而已,它不是一个个体,它没有物质身,它只有藏着业力的功能,因此并不是一块业力只由上一生投胎。我们这个业力可以分成五种,叫身、口、意、功德、事业五块。如果我们身业很强的时候,身业这块可以独立分出去轮回。那就是说口业、意业、功德、事业也都可以各自分成一个灵魂(你们所说的灵魂)。我所讲的业力可以分成五个灵魂是有例子的,例如一个如来法身就可以分为五方佛,五方佛刚好是身、口、意、功德、事业五块,五方佛代表这五个意思,如来法身可以变成五方报身佛当然这不是轮回,我只是拿这个举例来解释,人也可以身、口、意、功德、事业轮回。假如一般人其他业力都不强,只有其中一个业力特强,好像说功德特强(好像法师一般都功德特强),那么他在轮回的时候就按功德的力为主导,功德可能就成为一个身,其他身、口、意、事业叫“依报”,主要跟着功德的“正报”。可是现在人一般身、口、意、功德、事业其实很多是有特殊的好、特殊的坏(你看看现代人的行径就晓得了),他不是全身放在功德这块、或者所有事业放在口这块,他们性格很平均,可能口业非常好可是意业非常坏,如果按密宗宁玛派的说法,就看轮回的时候以这个为主还是那个为主(这个口业就是善报、那个意业坏是恶报),所以一个人可以变成两个人。

为什么可以轮回做人?因为标准的问题。我前面讲过相碍缘起,从前做人的标准恐怕高一点现在低了,所以原来不能做人的中有身(没资格做人的)现在够资格了,所以高等一点出生,原来人的局限、人的相碍它没有克服不能适应只能轮回做畜生,可是现在它够资格了,因为做人的标准降低了(这一点我不晓得你们有没有这个感觉);当人的标准降低时,原来不够资格做人的现在有资格了(那是相碍缘起的“密相碍”,我准备讲的),它可以做人了,所以我们现在发现有些人的行为跟禽兽差不多。真的!在古代没有这样像禽兽一样的人,你看做假药的,还有连酱油都有做假的。在古代卖药的人哪里敢做假药呀?!他怕报应、怕因果!现在不是。现在是看成本,用假来代替、成本减轻就敢做,结果左代替右代替,药不但不能治病很可能害人。加拿大有一个新闻:妈妈把一瓶药膏给孩子擦皮肤(因为他皮肤痒),结果孩子全身皮肤很多地方死亡了。皮肤死,怎样治呢?要把皮割下来再植皮!本来这是小事一件,哪个孩子皮肤痒妈妈不买点东西给他擦?!可是造药的人不晓得放了什么东西,新闻上说什么润肤水放多了,导致皮肤死亡了。我觉得像这样的人按以前的标准应该做禽兽、不够资格做人的。所以人口现在增加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人的标准问题;另外业力不是一个个体,不能把它当成一比一来轮回,因此人口就增加了。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全世界的人口都在增加。

法师提问:智识双运在实质的观修是怎样操作的?这几天您讲的智识双运中“智”是如来功德的智境、“识”是缘起画面中存在不显现的这个世间,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这个识境生死无常的世间是我们现证了、知道的,而如来的智境似乎是一个禅的境界——超越我们三维空间与一维时间范围之外的;这样一个是我了解的(识),另外一个是我不认识的(智是怎样的境界我没有现证,没有如来这样的功德)这两者怎么开始双运呢?

还有个问题就是您在讲每人都有“本觉”,之所以不显现是因为有灯罩,然后我想知道“本觉”的“觉”跟佛陀最后圆满功德妙觉的“觉”之间有怎样的差别呢?

谈上师:先答你后一个问题。“本觉”开悟以后就可以说是“妙觉”。我们说“本觉”就是本来具有的一个觉性,可是被名言与概念无明等等障碍,觉性就不显现,就“存在而不显现”;当觉性显现的时候也有一个过程。(“觉性”的定义就等于如来所讲的“觉”,觉性就是“觉”的性,“本觉”、“妙觉”都是这个“觉”。不是识境中的觉悟,这个“觉”是智,你不能说我识境中聪明了解就是“觉”。现在的“觉”,觉到什么?用我的比喻就是先觉到如来法身功德,然后觉到如来法身;你先觉到有荧光屏的功能,然后就觉得有荧光屏。所以有阶段的,当你觉得有如来法身功德的时候,还不是“妙觉”。)

法师提问:其实我要问如果这个“本觉”跟佛的“妙觉”是同一的,那正是各宗特别是唯识宗批评如来藏思想典型的问题。

谈上师:不同一!觉性的“觉”定义是同一的,可是这个“觉”我们宁玛派叫做“自性住佛(种)性。这个“觉”本来有的“觉”,是自性住的种性。我们这个种性有“本觉”存在,可是还有一个“习所成种性”——那就要修!有这个“觉”,还要修,才能变成我们所本来有自性住的种性,这是《瑜伽行》的讲法。如果我们要把这个“本觉”修到像佛的“妙觉”,那要修五道。五道里边到“见道”,开始开发看见“本觉”了、自性住种性起功能了,可是还不是如来的“觉”。初地菩萨跟如来还不能跟相比,所以要要经过二地到十地菩萨的习所成种性,然后才能变成“妙觉”。可是“觉”的本质呢?是跟如来一样的。所以佛就讲过一个比喻说:外边的阳光跟暗室(我们就在这个黑的房子里边不通风)钻一个小洞透进的光没有分别,都是阳光,可是整个境界就有分别了。所以初地菩萨是暗室中打一个洞阳光透过来,所以他是初地的境界,见了光叫“见道”,可是要修到把这个房子拆掉见到一大片阳光这个境界才是如来的智的“觉”的境界,因此见到的“觉”是觉到的一束阳光,佛看到的是一片阳光,见“妙觉”与“本觉”的分别在这里。可你不能说这束阳光不同于这片阳光,理解了吧?!境界不同、阳光相同。唯识宗把这个瑜伽行派所讲的东西弄混了,所以唯识宗说没有“本觉”、否定“本觉”,说假如有“本觉”你就成佛了。不是这样,境界还要修,所以才要分十地菩萨(这么多地),否则初地菩萨就是佛了。这证明唯识宗理解是错误的,只拿一个名相——“觉”来讲是断章取义,所以唯识宗说没有“本觉”,只有“本净”。心的本净唯识宗承认,心有“本觉”有这个“觉”的功能唯识宗不承认,他们要从头修起,因此他们否定禅宗、否定天台等等,就是因为这个问题的争论,我明白你问的重点在什么地方。现在你明白没有?!

谈上师问: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还不明白?道理在哪里?

法师提问:您说见这个光要见道后才能得见?

谈上师:见道开始。

法师提问:我怎么能见到第一束光?

谈上师:那是加行道的事。加行道等于就是钻这个洞,加行道不是有4个位吗?!到第一位开始钻就钻通了,所以初地菩萨就见到了光。所以这个瑜伽行与宁玛派特别重视加行道4个位的修法,资粮道是讲见地、讲理论,附带讲修;一到加行道主要是讲修,用见地来配合,所以加行道其实是我们佛学过程中最艰苦的一段路(这段真的很辛苦的),所以禅宗所谓的“重关”就放在加行道上,要破了这个“重关”还有一个“牢关”,这个要修的!唯识宗看着“本觉”就否定说不要修是完全错误的!他们没有想到他们的祖师讲“习所成种性”——还要修习。什么宗都没有否定修习,哪有一个宗说我不要修了?!从来没有!只有一个青海无上师我见过,但我不相信他是佛教,他说一见就解脱了、一听就解脱了,只有他说不要修。所以你的问题就是“本觉”是原来存在的,所以称为“本”(本来就有、本来存在,看不见),从资粮道、加行道,令他开发把障碍去掉,打个洞后初地菩萨见光了,见那个智的光了,这个智的光跟佛证的光本质上是一样的,可是见光的境界不同,十地菩萨跟佛是境界不同而已,所证的智是相同的,因为证的智相同所以就说“自性住种性”是相同的。佛跟凡夫相同,“自性住种性”原来住在心里边的种性,可是“习所成种性”不同——佛有一个种性是修、凡夫有这个种性可是他不修,所以“习所成种性”不发挥功能。禅宗不是也说其实我们满身都是宝,可是我们自己不晓得。佛讲过一个故事:一个爸爸把全身的宝放在孩子身上,结果这个孩子在外面流浪,穿着这个破衣还不晓得衣里边都是宝。那就是讲我们不懂“习所成种性”,可满身都是宝就是“自性住种性”凡夫还是有的。

提问:现在科学发展了细胞的克隆、基因的克隆,现在克隆人,人跟动物混合细胞克隆出来的羊也出现了,(因为我是搞高分子材料的)现在高分子材料发展也在研究用自然界的高等材料模仿人的细胞,未来的人类有可能是人和高分子复合材料的一种机体再加上生物芯片,就是说新新的人类可能会在未来的几十年后出现。我想问从佛教的观点怎么来看这个现象,然后他们的种性跟佛的种性有没有区别?

谈上师:这个问题非常的好。说句不好听的话,现在人类一直走一条毁灭自己的路,所以人的共业变坏了。我这样年纪还到处奔波讲学,也是希望为人类做一点点小小的事业。现在你所说的其实跟那个转基因有关联的,虽然不是同一个事,如果告诉你从今年开始,美国政府准北美洲转基因的肉不要标签就可以卖了,那就是说如果有一个标签的话怕人不买,如果不加标签人家买了、吃了以后都不晓得是转基因的。其实转基因的不止肉,加拿大有种西红柿的农场主,请的都是从大陆去的移民,不需要文化,这些人背着药箱从两边一直往前走,喷洒农药,一直从头走到尾,西红柿马上就结果了(实际上没有说的这么快);然后再出去换一个药又喷,从头走到尾再走回来,西红柿都红了,所以每个西红柿大小差不多、形象差不多、颜色一样。所以现在我们懂得分别了,看见一样的西红柿都不买。其实很多是转基因的东西,这样的发展是从什么来的呢?是一些有钱人希望用超自然的方法把自己的身体保存下来,现在研究还不是造人,可是这样很快发展下去一定造人,因为研究有一个过程。那时候大财主或者有大权利的人,他想造第二个自己来继承自己,而这第二个有他自己身体的因素,他就觉得自我还存在,在佛家来讲当然这是自我的扩张,扩张得不合自然了。如果将来流行有钱的人都这么干的话,这个世界我真的不晓得会变成什么的世界。将来变成两代人、三代人的大冲突,就会表现成各种仇杀都会出现——孩子杀爸爸、爸爸杀孩子都会出现;第二代跟第三代的争财产、争权;现在还有更可怕的是研究用一个电池机械种在大脑里边控制你的思想,从好的方面讲你是智慧的,我们把智慧保存下来使你生出来就有这个智慧了,你生出来就是爱因斯坦,你再继续研究当然能够超越爱因斯坦了!如果从好的地方讲是这样的,不过这样很不自然,我们佛来到这个世间还是小孩子还要学习,没有不通过学习就能保存他前一生的功能与智慧,所以菩萨都有隔胎之谜(隔一个胎菩萨就有谜了),那才是正常的,要不然每个菩萨都富人那样干了,为什么不?不好吗?不好!就是把自我扩张。如果按佛家的讲法叫“无我”,你现在把自我扩张得不得了,而且很不自然地扩张、违反自然地扩张,那将来就会有很多反应是人类想不到的。现在西方也开始觉悟了,因此有很多电影预言人类拼命地扩张有什么效果,把这些提出一个警告。

所以为了利益来研究克隆的人当然有,可是恐怕反对的力量也很大,所以将来到底往哪一条路走就是人的共业了。所以我希望把佛法讲明白让人的心有点改变,反对自我扩张的力量就越来越大了。

谈上师问:你是作这个行业的?!

答:我是作生物芯片的,生物芯片已经模仿得非常精细了。

谈上师:希望你知业,这样人类的扩张就少了。

再答:世界上有很多机构支持大量的人做这样的事,很容易申请到项目基金。

谈上师:是。你看人类的自我扩张啊!做恶业、很大的恶业还本钱很充足,所以这才是人类的危机。因为有人投资嘛,赚的利润不得了。所以这个问题真的我不敢说他们不成功,因为如果人的共业变坏、人心变坏,光是往钱看,他们会成功的。当然他们成功的时候,我们孙子、曾孙那一代一定生活得非常痛苦。所以这个事业恐怕是人类在毁灭自己了。

助教提示:刚法师问“智识双运”是怎样双运?“识”到底是什么?

谈上师:”就是我们这个识境。

助教提示:他认为“识”只是存在不显现。

谈上师答:智识双运”,“识”是不是存在而不显现?不是!其实我讲“智识双运”只是一个省略的词,如果整个来写应该是“智境与识境双运”,不过在说的时候怕罗嗦把两个“境”字不要了,就说成智识双运,其实是讲“智境与识境双运”。

识境就是我们这个世间、是显现的,我们世间就是心识的境界,我们是从心识来认识这个世间的,所以它不是不显现、看不见的。智境与识境怎样双运呢?这在见地上就要晓得智境与识境的关系了:智境上面有识境显现,可是这些识境并没有污染到智境,智境不受识境的污染。龙树菩萨举个例说火浣布(就是现在的石棉),虽然火浣布像是被污染了,那是比喻智境上虽然因为有识境(识境附在智境上面)好像被污染了,可是智境本质是不受污染的,你拿火一烧那个石棉就恢复了它原来的白,所以叫“智火燃烧”。那么就修,我们一道一道、一地一地地修就是拿智火燃烧火浣布上面肮脏的东西,所以智境虽然有识境自显现,可是智境不受污染就好像石棉一样,所以智不受污染。那么现在看识境,智境显现很多世间(法界上面有很多世间)是显现的,这个识境是污染的(瑜伽行有三种杂染,那么现在不讲杂染,我们现在当它是污染好了),可是怎样污染都不离智境;就像荧光屏上面的影像怎样肮脏都不离荧光屏,所以荧光屏也不会因为有画面出现它就给污染到,那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双运相,即双运的状态了。

那双运的功能呢?就是智境有功德令识境生起,这个功德是如来法身功德,因此我们说它是生机,所以这是双运的功能。那识境对智境有什么功能呢?识境令智境显现,智境本来不显现,但通过识境我们就可以觉得智境也显现了,等于荧光屏上面的影像令荧光屏显现,一个荧光屏如果没有画面(当然我们举这个例不是完全相同了),我们没有电视看还是觉得这个是荧光屏;可是没有智,识境显现我们就不觉得有这个识境了,因此智境有生机令识境显现,识境令我们觉得智境“显现或者存在”成为“有”,那就是在用方面。双运的意思就是这样。

提问:我认为“本觉”跟“妙觉”肯定有点关系。我们学校学密宗的人也有不少,学密宗拜上师以后,上师给你灌顶,教给你身、口、意,怎么结印、怎么念咒,最后告诉你这个咒要念几万遍,四十万遍,一百万遍。那么现在碰到这么一个问题,有的人确实是这样修,但是这样修到一定程度之后没有感觉,这个“本觉”没有变成“妙觉”,不管是宁玛派、萨珈派都有这样的问题?所以您是不是给大家一点怎么修的意见,最后怎么样叫“证得”了?

谈上师答:我要教什么法来修是不可能的。可我也晓得你说的这个密宗现象,如果你问问香港我的弟子就晓得了,我从来不规定他们念多少遍。十万遍、四十万遍?!最厉害是每一个咒字念十万遍!那六字大名就要念六十万遍;如果念百字名,一百个字也就要念一百万遍。如果我说他这样做不适合不对,那么他们可以说在西藏的庙里边都是这样做,其实他们没有讲背景:西藏庙里边的小喇嘛从三岁就进去庙里,最大7岁一定要做喇嘛了。教这些小喇嘛读西藏的字母,他们把西藏的字母改成咒,叫“明音咒”,念这个“明音咒”等于学西藏的字母。学完之后有什么事给小喇嘛做呢?没有。小喇嘛什么都做不了,因此只能叫他们念这些赞颂(里边有翻译,把基本的佛教理论如四谛、十二因缘等等,写成颂)。小喇嘛每天一起来,通过念咒字等于学习小学教材了。小喇嘛整天除了扫地、打水等等工作之外,时间多的很,因此就叫他们念咒,十万遍一个咒大概要念半年。他整天可以念,不像你们也不像我,他们整天可以念,念十万遍很简单,他们很容易完成。所以规定念几万遍是为了整天躲在庙里边修行、生活,这是善巧方便。其实在同一个庙里边每个喇嘛所学的东西都一样,每一个寺庙还有一个仓,每一个仓还有一个上师,那个仓有次第、有高低,大上师传最深的法,反而底下喇嘛受的法最小。可是一般普通灌顶的仓、普通上师喇嘛很多,如果在一个大寺里边一个仓可能有一两千个人、三四千人都有,这一批人都是只受过这个灌顶,照道理给他这一个灌顶有什么见地,是在次第上来建立这个基、然后怎么样修仪轨那是道、你应该得到什么证量是果,那是一个完整的教法。可是在西藏灌顶越高的法供养要越大,这有规定的。我是福报很好,敦珠法王传我法,我不是进那个仓的,所以只是意思意思封个红包给法王。当时法王左右的喇嘛都对我怒目而视,说我给一点点那么少,如果这个法在西藏那要给黄金多少根、黄金多少斤、藏红花多少担才能受这个法,你才给这一点点钱。我就问法王我是不是给的供养太少了?法王说不要理他们。可是如果在一个寺里你没法见到法王,一层一层你不把供养给那些喇嘛,你是见不到法王的。法王身边有个侍者跟我说,如果在西藏的庙你想见法王,相当于法王举行一个大法会有一百基,法王坐在最上面的基,而你只是坐在最低的那个基。但现在你已经坐在法王旁边了,同他一基了,坐在他两旁了。你怎么想像一百基?!所以你的福报很好,如果在西藏家里面没钱的喇嘛绝对没这个缘分,所以我就很感激法王,我真的福报很好,所以你讲的情景我完全了解。进了一个仓之后,上师把该教的教了,小喇嘛没有钱再往上了。他这一生可能三十岁受了这个法,从此没钱接下来三十年还是在这个阶段,那时候怎么过呢?三十年修一个法,所以很多事相就有规定了——咒要念多少遍、修还怎么修,现在还有教人怎样来修的:一个本尊观他的头十万遍;再观肩膀十万遍;一直观下来观到莲花座……那大概不晓得多少个十万遍。为什么不整个本尊来观呢?就是我刚才讲的,你可能在这个仓住三十年、四十年,都是这个程度、都是观这个本尊,所以要你观这个十万那个十万。你可以说那是善巧方便,我也可以说这是谋杀时间,那是制度问题。现在很多喇嘛因为他的庙里边有这个制度,所以就按这样来传,这样传还不给学生见地。我看过有些报纸的广告,有些密宗某一个上师旅行(我也旅行啊,不过我不是传法)到这个地方传单广告一出,说这次给三个灌顶,每一个都有很大功德,每一个灌顶假如是一千块、两个灌顶就是一千八了、三个灌顶就是两千五了(那我看这样也不是西藏的传统)。灌好顶之后,教你念念咒把那个仪轨怎么修发给你,连这个仪轨怎么修都没讲就发给你了,见地怎么样配合来修,更没有了。你可以问问我的徒弟,我教他们拿什么抉择见来修得到什么决定?!所以我就敢说,如果他们真的修几年,他们本觉虽然还没有穿过那个洞看见阳光,可是也为此做了加行、做了准备工作,如果再进一步修,我可以担保“本觉”的光应该可以看到,那就是初地。并不是所有的徒弟都可以,但是有善根的可以见到初地。那是“本觉”、“妙觉”你不要怀疑,不要因为西藏密宗有些上师的举动你就怀疑密宗。其实禅宗跟密宗是同一个源流的,所以宁玛派把禅宗叫做“大密宗”,喊“大”密宗,那就是很尊重禅宗了;也特别对华严宗的教法尊重,因为华严里有些教法跟宁玛派的教法相同。所以如果真的一个负责任的上师,他的确有办法令弟子积资粮,即使今生不能,在第二生、第三生有了资粮就可以开发这个“本觉”,开发“本觉”之后,如果还按此来修,我认为的确可以成佛。所以我的上师敦珠宁波车最后一次见我面的时候就说:“我看我将来要按报身来死了。”我说为什么呢?为什么你不按法身来死呢?他说为了令人对宁玛派的密法产生尊重,就要报身死,所以他在法国就虹光身去了。那你不能说法王没有“本觉”,“妙觉”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不能说这个话,因为如果他的“本觉”没有开发、没有证量他不可能化成虹光来死,这是有八万人作见证的,因为有一个月的时间他发红光,后来停止了(是我们祈祷要他停止了),身体在房子里打坐还打了一年多才运到尼泊尔去葬金身。在这期间怕细菌感染,不随便给人去拜他,不是随便拜还有这八万人去拜他,这有记录,这个不能怀疑的有很多证人,法国的报纸也报道过。他也是密宗,为什么法王能这样呢?证明宁玛派的法的确是可以令人开悟而且得到证量。现在出问题最多的也恐怕是宁玛派的喇嘛,当然我也是宁玛派(本不愿意批评本派)。我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大喇嘛什么宁波车到广州去灌顶,灌大圆满,他不晓得底下有人录音,他走以后人家把这个录音给晓得藏文的人来听他念的咒念的经,听的人说这是西藏小学教科书,可是他拿了几百万走了。现在的局面是良莠不齐,所以你不要因此怀疑密宗、怀疑宁玛派,这是个别喇嘛的事。如果你真的见到大的上师、正派的上师、不拿钱的上师,那么想到这个上师你真的会感觉到痛哭流涕、真的感恩。所以我同意你现在批评这个现象。

 

刚才讲外相碍,是讲修业因缘起来做抉择,我们就要晓得种种因缘和合的事,其实是外境给我们的一个局限,因此一切因缘和合都不能脱离外境的局限,要适应外境的局限然后才能因缘和合,刚才我还没有下这个结论,等于盖一个房子你不能随便盖,你一定要挑到一个可以盖房子的地方,所以盖房子的因缘和合其实还是要适应外相碍——外境对你的相碍。

现在我就讲“内相碍”。“内相碍”主要是对治我们这个心识,所以叫内。对治心识一般可以放到加行道那一篇,不光是见识的问题,还要修了。现在我只讲修那时候的心识。修法时有一个难题,就是我们观想出来的佛与菩萨到底是偶像还不是偶像?一般人不太会觉得有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是要解决的。禅宗把佛像破掉来修,那是为了让他的弟子晓得不是要这个偶像,佛不是偶像、菩萨也不是偶像,但如果我们拜一个佛、修一个佛不把他当成偶像,我们不会尊重他的;可是如果把他当成偶像我们的路就完全走错了。所以如何对待密宗本尊与本尊的坛城就是我们一个难题了。特别是密宗修自己成为本尊,本尊有本尊的咒、有本尊的手印,很多学密宗的人如果落在偶像的层次,就特别感觉到这个手印重要、这个咒重要,对整个法他只记得本尊的手印、本尊的咒,所以学密宗的人就往往觉得我已经学过50多个手印了,你学过多少个?!我懂念多少咒等等。那就等于是落在偶像崇拜的层次。这样来修,自我会越来越大的,因为自成本尊,本尊有手印、有咒语、有什么功能,然后自我就觉得了不起了,越觉得自我了不起了那自我就越大了。这就是“内相碍”的问题了。

有什么东西可以解决“内相碍”呢?我们有一个工具就是光明。释迦牟尼跟小乘人讲的经里边特别强调“心本光净”,光明清净,我们的心本来是光明清净的,这是佛对小乘人讲的,心很光净。那么清净与光明中“清净”对我们来讲,就把它变成澄澈,好像水晶一样代表清净了,就是清净的光明。所以我们就讲,一个本尊按我们的根器把它看成是一个自我,可是自我怎样消除呢?如果光是讲无我,那是理论,实际上很难消除这个自我,可是我们看在日常生活我们的自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一般来讲自我就是自己了。可有时候你会把整班同学看成比较大的自我、你也会把家庭看成一个自我;再扩大点中国人都是一个自我,现在中国被美国有点欺负了,那么在应付美国的策略上我们就觉得中国人是一个自我,那是正常的;再扩大整个人类是一个自我了;也可以说整个地球的生命是一个自我;再扩大你就说所有生命都是一个自我。所以我们其实是可以把自我可以扩大的,越扩大自己这个自我就越小了。因此我们给本尊的心一个种子字,这个种子字放光如果能够周遍这个法界(不能够周遍你的范围就小一点,那一边修心的光如何周遍),那么你就是法界的主人,整个法界是个大的自我,那就是如来藏所讲的以智境为基周遍法界的识境(周遍法界的世间)。如果更大的话当然可以超越时空,不止是我们这个三度空间、一度时间的世界,连所有时空的世界都可以周遍了。如果你真这样做的话,你就是如来藏所讲的“我”,这样是如来藏修的“大我”。如来藏建立四种功德:常、乐、我、净。“常”是如来法身,法身一定常,不会断掉的,这是佛所证的智境;“乐”是生机,因为有乐,所以世间才能生起,可是这个生机你要认识它是周遍法界的;所有周遍法界的生机住在如来法身上面是一个“大我”;这个“大我”的基是清净的,呈现出来的境、相是识境是不清净,可是它的基是清净的,那么“常”与“净”是智境的常、智境的基,“乐”与“大我”讲识境。四德中“常”与“净”是讲如来法身、“乐”与“大我”是讲如来法身功德令一切世间生起,周遍地生起、平等地生起,这是如来藏建立的四德。那么我们修内相碍就是把自己原来局限于自己这个“我”,通过修光明变成了如来藏的“大我”、周遍法界、一切世间的一个“大我”,所以当这个“大我”修到的时候就把自我去掉了,没有小我了,这是如来藏直接的修法。

这个修法其实跟禅宗的修法是相通的。有一个禅师在锄地,另外一个禅师去见他,就问:“我修了几十年的禅,你看“我”在何处?这是我多年解决不了的问题!”锄地大禅师(老禅师)就告诉他:“你走路。”他就往前走,锄地大禅师突然把锄头往地上一戳喊他的名字,他一回头,锄地大禅师说:“就在这里!”——你这个“我”如果真的修了几十年禅有开悟,你这个“我”只是一个名言概念,这个名言概念就住在你禅修四十年的境界里边,你禅修几十年所开的境界你要晓得就是等于如来藏的法身,你的名字等于如来藏法身显现出来的一个自我。那么这个人一回头再站起来他死了、度化了,这是禅宗很有名的一个故事。一句话他就圆寂了。为什么?他觉得“我”已经住在如来法身了,如来法身周遍、智境的基周遍,“我”这个“大我”就可以周遍了,所以我在哪里?我就在如来法身。如来法身是一个境界,所以他个体的“我”就不要了。这是唐代禅宗有名的故事,在《无明观》里面特别强调这个故事,从中你就晓得怎样去除内相碍来证智。如果像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我们的手段是怎么样,利用什么来修(我们利用光明来修),这是“内相碍”。

现在讲“密相碍”。“密相碍”是相对,但不是大与小的相对,是讲心性与法性相对、轮回界与涅槃界的相对,这些我们的“碍”使我们的心性不能变成法性、我们住在轮回界不能住在涅槃界,那是我们密的相碍。因为我们把心识当成是心性,我们就觉得理所当然的住在名言与概念里:我画一个圈就是一个圈,概念上是一个圈;兔子没有角因为根据角的概念看出兔子没有角,这是我们的心性,我们就活在心性里边。怎样打破这个心性?为什么可以打破这个心性?因为心性是识境,刚才已经讲了智境上面有识境自显现,所以智境、识境双运,双运不相离,智境与识境永远不相离(前面提到过双运其中一个定义是这样),因此认识到心性就是我们密的相碍了。“碍”妨碍我们去认识如来藏、妨碍我们成佛、妨碍我们解脱,所以“密相碍”就要打破心性与法性相对这个概念,要晓得它们是双运而不是不同、不是相对,那在修法上面就有很多善巧方便。

我不拿密宗做例,拿净土宗做例,净土宗有很多人修而且也是个很好的法门的确令人能往生到净土,不过首先要理解这个往生是带业往生,所以并不是解脱。不是到净土就成佛了,你还要带前生的业力往生净土。如果打个比喻,就等于换一个学校,这个学校不好坏孩子多,那么换一个都是乖孩子的学校,那么我们就乖了,我们就容易成就。因此我们向往的这个净土是凭阿弥陀佛的愿力带我们去,并不是我们有力量自己修到去的,了解这一点就等于假设阿弥陀佛的报土是清净的、我们的化土不清净,所以就说报土比较接近法身。我们凡夫很难理解智境的荧光屏,因为我们污染,可是住在报土呢?就容易理解荧光屏,因为我们比较清净,因此凭佛的愿力去,所以我们首先要尊重佛、感佛的恩。

净土宗念咒首先要“称名念佛”——称佛的名号,当这样做的时候,你一定不光是观西方三圣来念佛,还要感佛的恩。如果没有感佛恩的这个见地,那念佛的功能就没有那么大,所以要感激佛,光是念还不成(如果说经里边讲人死之前,十念就可以往生净土,那你可以试一试不要说气息奄奄的人十念,你现在十念都做不到——十念里边没有杂念,只是阿弥陀佛,观着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观音菩萨,观西方三圣,连念十句阿弥陀佛,大概念到六七句你的心就开始乱,有杂念了,所以十念要“一心念佛”其实并不容易,一般人没有修过就很难达),可是如果你感佛的恩——我能够显现出来成为存在,是佛的恩;我能往生到一个好的净土去,是佛的恩;将来到这个清净的佛土里边我能够学佛,能够有成就,是佛的恩。当你完全在佛的恩里边念佛,你的“一心念佛” 的把握就比较大。想着佛的恩你想到痛哭流涕都可以,那“一心念佛”就比较容易,这是宁玛派传的净土(宁玛派也有传净土)。我们强调念佛的时候要感佛的恩,我自己经历过这样修感觉到两个境界不同:光是观佛来念心会乱的,可是你感佛恩心容易不乱。所以我给你们讲方便法,不只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地念,还要感佛恩。感佛恩有三个层次:现在我成为一个人来显现,是佛的恩;智境中有识境显现、有生机,能够到净土,是佛的恩,阿弥陀佛接引我们;接引到之后还有一个环境给我学佛令我成佛,我感佛的恩。至少要这么想,你如果真的感恩,有时候你会流眼泪那就对了,那“称名念佛”的层次就高一点。现在我是按宁玛派的教法来讲。

净土宗第二“观想念佛”——想出来一个境界,我们看这个境界来念佛。刚才我讲过心性与法性相对消除了(从这里就开始消除了),看着(想出来的境界)感佛的恩是消除心性与佛性相碍的一个基础(要感佛恩才会有一个基础给你理解怎样心性就是法性,现在从观想念佛)。释迦牟尼讲过一本经叫《观无量寿经》,其实是观无量寿佛土的经,里边的观想一共16个,所以就叫弥陀十六观:首先从日轮观起等等,再观到(等于说)西方无量佛的坛城,然后看到念咒等于念佛。《观无量寿经》中念佛我认为最好念梵文,“称名念佛”阶段还可以念翻译出来的“南无阿弥陀佛”,但在《观无量寿经》“观想念佛”用梵文念佛是Namo Amitabpaya(南无阿弥塔巴呀)。为什么这样“观想念佛”好呢?因为这是阿弥陀佛的心咒,既然观想坛城,那就不如念咒。这个咒与净土的坛城,就等于修密宗生起次第,把整个坛城生起。在十六观里有一段很重要,说佛旁边有很多乐器会自然发音、发声,不要人弹,乐器发出来的都是法音(就等于佛说法的声音),所以西方阿弥陀佛不跟你讲法,只有自然乐器发音,你在这个发音里边学怎么修。

这就牵扯到六根门头的问题了。如果我们听见声音只是一个声音,按照概念来定义,它是乐器发出的乐音而已。我跟你们讲过声音陀罗尼,它有三个要素:字形、字音、字义。一般来讲是用种子字就比较容易修,好像字,字的字义是“无生”,字的字音是“阿”,字形是,那么释迦牟尼在《大般若经》里教我们修声音陀罗尼,就要我们把这个三个都同时感觉到,我就补充最好用六根门头来感觉——就是字形变成光、字音是有声音同时就是光、那个字义也放光,就变成六根门头的光。这样是修声音陀罗尼的基本法门,你们看《大般若经》里边有一篇是专讲这个。当你这样修的时候,你就观着佛的坛城,听着他的法音、念这个咒。这时就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乐器的声音,一种是自己念咒的声音。两种声,其中法音代表智境,我自己发出来的声代表识境。你当然也会问:“不是说智境没有声音吗?!”是。可是这个智境它显现成声音了,所以它是涅槃界的声音;我自己念咒发出的咒音,也是智境显现的声音。大家听清楚了:乐器发出来的声音,是智境显现的声音还是识境,可是它这个识境是涅槃界的声音;我们的声音是轮回界的声音,现在把两种声音融合不要加以分别。最方便初学就当做法器也是念佛,它发出的法音最方便就是Namo Amitabpaya(Na Mo Ami Ta Pa Ya),我也是Namo Amitabpaya(Na Mo Ami Ta Pa Ya),那就容易把它们融合了。如果修得久了,我念Namo Amitabpaya(Na Mo Ami Ta Pa Ya)它可以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可是跟我们的声音还是融合的,而不是分别的。当这样修的时候(特别是“实相念佛”时,在听法音那一段),心的光明、咒音的光明跟法器、法音的光明融合在一起,那么我们用凡夫的光照法器、法器用圣洁的光来照我们,住在这样的境界来念佛,层次就比刚才所讲按感佛恩来念“称名念佛”的境界要高。

宁玛派不是不修净土,是净土法门还有特别的教法,这个教法也应该是由印度来的。(我在北京听到有些密宗的上师说:“汉僧什么都不懂,汉传佛教念佛哪里有我们念咒厉害?!”我可以说这样的宁波车一定不是真正的宁波车——分别心太大了!整个教法他可能就学到一点,就以为自己这一点比人家高了,其实不是。汉传的佛教很多法门是与藏传佛教相通的,不会因为文化背景不同传下来就有差别,如此理解就不会有我高你低、你高我低等等分别。)“观想念佛”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就是虽然我们心性还没有和法性完全融合,可是轮回界跟涅槃界的融合,那就很接近心性与法性的融合了。

净土宗第三步是“实相念佛”。“实相念佛”在汉传有八个字: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净土在哪里?在你的心里。什么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你的自性。因为你有佛性、你有本觉,所以你有佛、你有如来藏,你的自性就是阿弥陀佛的自性。因此在“实相念佛”里超越了坛城与本尊,只是在一片光明里边,因此我们叫“常乐光土“。整个法界是恒常的、大乐的、有生机的、有光明的、清净的法身。法身是常,法身具有功德,所以有乐有光,因此我们连坛城与本尊都不要观、西方三圣都不要观的,只是观一片净土的光明。可是要晓得这个净土的光明跟我心的光明没有分别,如果你加以分别认为心性就是心性、法性就是法性,二者还不能融合。去除心性、法性两者的相对,从“实相念佛”我们就可以确立“密相碍”。当我们修“相对缘起”的时候,觉得一切法都是相对的——轮回界与涅槃界是相对的。按此来修做抉择,修完以后得到一个决定——超越那个相对,“相对有”是空的。我们起初住在“相对有”来修,否定这个“相对有”先拿“相对有”来做抉择,得到什么决定呢?就是“密相碍”。“相对有”只是“密相碍”而已,它如何成为有?由“密相碍”成为“有”,心性与法性相对而成为“有”。因此观修我们打破这两重相碍,就进入第四个“密密相碍”的缘起里边。

“密密相碍”是“密相碍”的决定,“相对有”是由“密相碍”造成的,离“密相碍”我们就进到另外一个缘起——“相碍缘起”。超越“相对有”成为“相碍有”;“相对有”空掉,“相碍有”成立。一切法只是“相碍有”而成立,超越相对得到“相碍有”,那么现在就住在“相碍有”来修,这就是修“密密相碍”。

这个“密密相碍”反而简单,主要是对付我们“俱生无明”,与生俱来的、谁都有的无明。因此天台宗讲佛都有无明(就是讲佛都有“俱生无明”),他讲的不是法身佛,是讲化身佛,释迦牟尼都有“俱生无明”。因此引来很多争论,佛到底有没有“俱生无明”?这是很大的争论,在古代争论了很长时间。按密宗讲法,只要是化身佛也不能避免“俱生无明”。其实道理很简单,古代的争论是没有时空的概念,所以这个争论比较复杂。释迦牟尼是不是立体?一定是立体。释迦牟尼是立体就是已经有相碍了。“密密相碍”是时空,它一定要成为三度空间,然后才能在我们这个世间显现出来,所以释迦牟尼非立体不可。报身佛我们是这样讲的。可是报身佛只是一个境界没有个体,它根本没有时空的问题。阿弥陀佛的净土不光是为我们有的,它对其它时空都有,可不同时空的生命看到的是不同时空的阿弥陀佛净土,所以阿弥陀佛净土不止一个,有多少世间就有多少阿弥陀佛净土:如果它是五度空间的生命,它就看见五度空间的阿弥陀佛净土;我们是三度,所以我们就看见三度空间的净土。因此我们看阿弥陀佛还是立体的,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还是立体的,他的法器都是立体的、他的树都是立体的,像我们三度空间一样,那是我们这个世间、这个时空世界所见到的同时空的净土,我们看不见其他时空的净土,所以我们就按我们这个时空来修就好了。我们如果不晓得周遍这个问题,就老是感觉到报身佛的报土也是像我们时空一样,当这样感觉时就“俱生无明”。只有我们这个时空没有别的时空——那是我们最大的“俱生无明”。还有晓得我们一定要呼吸我们的空气,也是与生俱来的,相碍是适应,我们一定要适应我们这个空气,如果我们的空气不能适应,你就不能在这里存在了,因此时空以及它的条件等等适应,就是密密的相碍。

那怎么修密密相碍呢?我们不能把这些东西完全都甩掉,等于我们自己不立体,因此我们只有修“平等性”,修“周遍”。这个“周遍”怎么修?我们先修“大悲周遍”——从佛的大悲来看周遍。第一步先看我们这个世间的六度众生——天、阿修罗、人、恶鬼、地狱、畜生,因此我们要觉得六度是平等性的自显现。因为整个法界有生机,凭这个生机所有一切生命形态都可以平等地自显现出来,只是因为适应的局限不同,每一个生命形态要适应的条件不同——人有人的条件、恶鬼有恶鬼的条件;还有小狗有小狗的局限、蚯蚓有蚯蚓的的局限。因为它只适应这一块局限不适应其它,所以它就变成这样的生命。好像蚯蚓没有眼、没有耳朵就是说它不能适应我们光与声音的相碍,不能相碍、不能适应这样的条件,所以就变成没有耳朵、没有眼睛的蚯蚓了。如果从相碍这么来看,你不能说人高、蚯蚓低,我有佛性、蚯蚓没有佛性!不能这么讲。因为我有眼睛有耳朵它没有,那不是。从相碍缘起来讲,只是它适应什么局限就变成什么形态,它不能适应这个就成为另外一个局限、成为另外的形态,所以没有眼、没有耳朵的蚯蚓跟我们平等。在生物学上我们可以分高级动物、低级动物,可是在佛的层次上我们觉得只是适应相碍的问题而已,所以觉得这是平等的。当然为什么它会变成蚯蚓、我们变成人?为什么我们适应这一块的相碍、它只能适应那一块的相碍其他不能适应?那是业力的问题了。我们的业力好,所以我们就能适应我们这样的条件,所以这是密密相碍。我们从密密相碍里边来认识平等性自显现,这样我们就不会拿三度空间、一度时间的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身,也不能看成只有这样的显现才能成佛、不是这样显现就不能成佛。不能这样讲。因为所有一切生命都是智识双运,智境为基,以智境的生机令生命显现和存在。这个基的功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如来法身与如来法身功德使所有生命形态都是相同的,只是相碍的适应不同、只是彼此的业力不同,那么如果这样修平等性,我们就可以真的修到心性就是法性,所以这个是“实相念佛”。所以“实相念佛”的修法就引导我们心性与法性证到“不一不异”,净土就分这三个阶段。

这样你大概就明白缘起跟修法有很大的关系,而对我们人生也有很大的启发了。至少像这么理解平等性,或者(低一点)轮回界与涅槃界的平等,而且(再低一点层次)我们感佛的恩,我们就会尊重生命了。当你尊重生命的时候,很多不平等的、不良的社会现象就会消除;如果你真的感觉到平等性、感觉到有佛的恩,你一定不会做牺牲别人的利益自己赚钱的事,所以整个社会现象就会改变。那么你可能感觉如果人人都不做好事,只是我做好事我是不是最吃亏吗?!他们发财了,我吃亏了。不是的!你没有吃亏。首先在现实生活里你生活得心安理得,你不是要名、你不是要利,你生活的心安理得。还有你要相信因果,当这样做的时候,你下一生的福德、智慧都有保证。那些目前风光的人下一生是没有保证的。因为有这样的现象才有《地藏经》,《地藏经》所讲的只是一个按着一个理来讲,你不要执着它里边讲做什么事有什么报应,在古代社会释迦牟尼时代的社会是讲这些报应,在现代社会这些报应会改变的,可是那个原则不会改,你想到这些的话,你就觉得这生做好事其实是没有吃亏的。我希望你们学生,你们学理工就在学理工这一块按自己的诚意来为人类做一点有益的服务,你虽然是清茶淡饭的一生,恐怕也比很多有名有利的人舒服很多。我常常教我的弟子:你想想如果你有一千万,有了一千万希望有十亿、一百亿、一千亿,那么多钱你用得完吗?用不完。那么你也可以这么想,我现在有一千亿放在银行,可是这个钱我是永远不会用的,是我的财富,因为我不需要用这个钱,所以每个人其实都有一千亿放在银行不动。你看他们富翁哪有钱会用光啊?!也是不用的。他们也是吃饭,睡觉,你说他们吃饭吃得豪华,那我讲些真实的感觉,有时候有些朋友招呼我,一定弄个场面很好的看起来豪华的大包厢,点的菜也贵,我讲真心话,有一天我吃到一顿相当贵的饭,但我最欣赏的只是枣泥发糕。今天中午学校也请我吃饭,陈院长点菜还点的不错,其实我觉得最好吃的是水饺(陈院长不要生气啊,你是尊重我,我很感激,可是我说真话,那个水饺真好吃)。你们有些人跟我吃过饭的就晓得,我最后要煎荷包蛋,还记得吗?所有的好菜我真的只想吃两个荷包蛋。所以像这样的生活要求,你的心就是常乐光土了。真的。你能够这样来感觉“密密相碍”,从这里悟出平等性,由平等性悟出如来法身功德,然后从如来法身功德悟出如来法身,都由平等性来悟出来的。

再讲一遍。我们先要建立平等性,为什么要建立平等性?因为如来法身功德平等,那么你就从平等性悟到如来法身功德。正如荧光屏里边的人从荧光屏的功能平等,就悟出荧光屏平等;因为从影像的平等就悟出荧光屏功能平等,再这样认识荧光屏的功能,像这样认识如来法身功德,你就认识如来法身了;荧光屏里边的人通过功能认识荧光屏,那就认识智识双运界、认识如来藏了,所以就从“密密相碍”来修。

为什么我从净土宗(宁玛派所传的净土)来讲呢?就是因为刚才那位先生问的这个问题,很多人觉得密宗了不起,汉地传的佛法没用。可是刚才这位先生也讲了,(念了几十万遍咒)“本觉”、“妙觉”一点关系都没有,为什么?那些上师只是拿个事相给你修,是没用的。我现在讲他们反对的、最瞧不起的净土,拿宁玛派的见地分层次来讲三重,一步一步还是可以修到成佛。因此不能拿藏传佛教来否定汉传佛教,也希望汉传佛教不要因为个别喇嘛的行动就觉得凡是密宗就是邪的,我敢担保我不邪。我希望两方面的隔阂消除,那么我们就可以有一个汉藏佛学的研究基础了。从西域出土的文献中显示,当年从唐代到北宋,在西域汉藏佛学是相融的,因此汉藏佛学要彼此尊重。

我们也要晓得,汉藏佛学其实都是为了开发自己的“本觉”,通过修习最后证到智。当证佛智的时候,那叫“妙觉”了。当你能证到佛智、如来法身的时候,你就得到“妙觉”了。从“本觉”到“妙觉”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佛的过程。可是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就可以把层次降低,还是看心性、法性、平等性,这样来对人对事就可以做个好人,你就能做个自在的人,因此人生的修持其实很简单——就是认识智识双运界、心性与法性“不一不异”。因此,以法性做基础,我们不要歪曲自己的心性去决定做什么事。如果我们歪曲了,当然是恶业,是忘记了我们的法性基。你常想到这个法性基,你就想到“水面作画”:水面就那个法性,在水里没有一个心性可以画一幅完整的图画出来;因此我们以为成功的事,并不是在法性的角度来看,这个事其实只是一个事相,只有它的功能、没有真的圆圈在水面画出来。这样一想,很多事你就会发挥自己善良的功能,而不会发挥对人有害的功能,那就是我所讲的“诚”。做高官、做大企业的人如果都能“诚”,那整个世界都会改变、整个局面都会改变了。

时间有限,我只能讲到这里。如果明年有机会,我会深入来讨论如来藏的问题,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如来藏,看如来藏怎么修持与行持,怎样做人就是行持。

(责任编辑:牧童)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立灵修行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立灵修行网的价值判断。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129号    电话:0571-8733 8675/8733 8595    邮箱:tlx@li-link.cn

Copyright © 2016 - 2020 立灵修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浙ICP备16024960号-1     浙公网安备33010802006411号

技术支持:新瑞文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