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突然给我打电话,也不管无礼或冒昧,直接就说:
早年,我曾读过了一位印度教古鲁的书和他的其他著作,之后一心奉爱做了他的门徒,几年之后,我被拉曼那·马哈希的事迹所深刻吸引,此后又因听了克里希那穆提的演讲而决心跟从了他,接着又被某大仁波切的修道路径所吸引,并且还着迷于奥修的静心,并且那时我还用一个活佛和他的伴侣所指示的方法修行如何见性,而这几年,我更追随一个佛教团体,皈依了一位佛法导师,系统学习完整佛教。
但是,我现在觉得有点破灭。
当初我每读一次他们的著作都感到享受和愉快,因为他们都强调过一种充实的生活里有完整觉悟的显现,并且对身体和精神的不二关系具有特别的强调和方法,让我知道修行不需要否定生活而是去充分地生活,仿佛为我接受了信仰之后的人生赋予了一种新的意义,于是我用我的全部生活去拥抱信仰,仿佛赌上了我的所有身家。
但是,我现在仍是不知道自己是否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我现在感觉自己一直在摇摆漂浮,好像有各种关于天堂、净土、成佛、菩提一样的妄想妄念,诱惑着我,而我又不知道诱惑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这种动摇,是不对的,而你能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修行吗?
并且,因为我的逐渐了解和深入接触,我对于他们所说的好像都很确信,但他们的诸般行径,却又仿佛和他们所说是相互抵触乃至违背的。
我一直想找到一位完美真实的能够解决我一切问题的师父,但是我现在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或者用什么办法才能找到,而结束我这种动摇漂浮。
或者我一直以来,所有所作,是否可能都是错?
·······
朋友大概以每秒三个字的语速,一系列问题提问了大概40分钟吧。
我听他噼里啪啦说了这么一大段,再有困意,也完整消退了,也有意兴,长篇开讲:
一个人,开始了自己追寻性灵和解脱时,首先应该做好的一个心理准备是:
在一个人敲开正确的门之前,他必须敲许多扇门。
如果说,生命是一种冒险,但生命的意义也就正在于冒险途中所成长出的勇气、胆识、力量的话,那么不用害怕错误和歧路。
因为大多数人,是必须走过许多弯路后,才会终于踏上了正道。
我说的正道,我不是说你先前的道路是种种不对。
一个人,走过多少路,才能最终找到真正的正道,说起来好像是一个普遍的命题,但其实它总是一个个体的问题。
有一个比喻故事是这么描述的:
一个流浪汉,决心结束浪荡的生活,所以开始造一座房子,只进行到一半时,他就被其他事情吸引,离开了它又开始造另一座房子,造到一半,他又被其他东西吸引了。
于是这个人,还是像流浪汉一样生活,因为他的房子永远不会完成。
这个故事比喻一个人必须在某地安定下来,一个人必须归属于某处,一个人必须做出重大的决定:只有活在一个房子里,才是正确的幸福。
可能你还会从你曾经的师父那里听过这样一个比喻:
一种植物一再地被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这样就会导致植物无法生长,因为植物需要在一片土地上安定下来,那么根才能扎得深,所以如果你一再不停地把植物移来移去,根永远不会生长,如果根始终无法扎得更深,植物就不能长得更高更好。
这个故事也强调一种归属,归属意味着:这就是我的土地,我准备在此安身,如此我才能够安生稳定,才能够成长,开花结果,活得茂盛兴旺。
以上两个比喻,其实是坏的,真正的修行不同于盖房子,人也不同于植物。
我觉得,如果一个人想在动荡不安的世间里求得安稳,并妄图扎根,那才是最大的冒险。
因为故事的逻辑是否定有一个更好的地方在等着你,它的意思是说如果你一直只是等待更好的东西、再好一点的东西,时间可能浪费,甚至当你得到真正好东西的时候,你早已经死去——它的企图是告诉你的动荡是危险的,就像如果树没有根,就无法存活,开花也是不可能的——芬芳不会开花,你的果实一直是空虚的,你一直在建屋,但是总在流离失所,无处安放。
很多人用两个故事比喻学佛修行,认为首先皈依一个绝对的固定的才是正确的明智的,但我觉得,他们的学不好修行的原因也正在于此了,一个真正心向解脱的人,他的心一定向许多的源流敞开,也是收集过世上许多的风景与果实。
比如你,去过了那么多地方,接受了那么多智者的教诲,我觉得是很好的经历,表明你一直在探寻,而你内心的智慧和身上的福报,却很幸运地一直没有让你停下来,因此你去到哪里都没有到家的感觉,总有离别的幽怨和悲伤,缠在你的心底。
于是,旅途在继续,但,风景也在不停展现在你的眼中,心灵的旅行能够使人变得丰富。
你渴饮了这么多的源流,也采纳了那么多的果实,你的人生必然变得丰富多彩,你一定学了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也是佛陀当初所得到过的。
旅行是令人兴奋的,但旅行不是目的,无论你做什么,你还是你,都只是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那些地方也可能是佛陀所曾到过的。
如果你厌倦了你的旅行,从一处走到另一处,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如果你真的厌倦了,那么我告诉你:我也曾如此的厌倦过。
我觉得你很好,很棒,我其实没有能够多教给你的,我也曾跟你一样,但是因为也有你类似的经历,所有我只看出你的一点问题,那就是:不要把你的过去,作为一种模式在将来重复。
你一直学会的是觉知,但是却没有学会真正的分别与辨识,佛法管这种分辨叫“智慧”。
问题是,什么是真正的智慧之路?
不是取决于我告诉你的,所有的道路可能都是对的或错的,对于你,需要首先解决掉的不是决定哪条道路正确与否的问题,而唯一要决定的是你自己觉得哪一条路适合你。
或者引导你发现佛陀所说的那条道路,根本不同于之前所有的道路,因为世间里的道才是路,而佛法所说,是出世间的,不以轮回为架构的,非路之路。
这种唯一的决定,该是什么标准?
那就是佛陀在卡拉玛之地对卡拉玛人所说的。
了解了佛陀对卡拉玛人所说,你就会知道,事实上,佛法的真正修行并没有什么难的。
真正的修行,就是学习觉知与感触自己真实的身和心。
当有一天,当我们真正彻见了自己身心名色的实相——苦,心就会慢慢松开“执取”——我们的身心,即“五取蕴”,去掉了一个“取”,从此自然无常、苦空,亦非我,那时你的修行就会进入真正的佛法核心。
到最后,你不断精进,又彻底超越了心,从而窥见苦的止息实况,然后彻底纯粹地浸入其中,那么你才算是初步的修行成功。
佛法,认为我们当下的此身此心不是“我”,此身此心里也没有“我”。
在一开始,我们需要能够觉知自己,而不是忘了自己——想要觉察到“自己”,就一定先要有“自己”可供觉察。
当我们陷入迷乱茫然,落于愚昧迷信,只观赏外部偶像和崇拜神迹时,是一定会忘记自己真实的身与心,有身仿佛没有身一般,有心也仿佛没有心一样。
我们每一位修行者,都需要训练觉知,能够不断地觉知自己,能够觉知自己的身心,行、住、坐、卧、吃、喝、拉、撒······。
是谁在行、住、坐、卧?
是这个身体。
谁是构想者、演绎者、造作者?
是这个心。
谁是轮回的现实,世间的现状,谁又是故事的起源,结局的旁白?
是这个身心。
因此我们首先需要的是不断地觉知自己,如其本来的观身与观心,如其所是的觉知身心的自然工作。
身是什么样,就如其本来地观照它;心是什么样,也如其所是地观照它。
原始佛教的修行里,没有“身体必须是怎样的,心必须是怎样的”,也没有“禁止身体是怎样的,禁止心是怎样的”,如果有的话,那也只是为了方便对治显而易见、业已出现的过患与痼疾,也只是为了让我们体验“这样的身体动作,是不是更好的”,“这样的心行操作,是不是更自在的”而已。
佛法说觉知,也不仅仅是觉知,觉知需要四正勤:
觉知心造作善时,知道心在造作善法;
造作善法之后心喜欢,知道心喜欢;
心造作不善时,知道心在造作不善;
造作不善后心不喜欢,知道心不喜欢;
心造作快乐,知道心造作快乐,心喜欢那个快乐,知道心喜欢那个快乐;
心造作苦,要知道这一刻的心造作有苦,心有苦后心不喜欢,要知道此刻的心对苦没有保持平舍······
据说,倘若修行达致这个程度,心就会因觉知而保持中舍。
随着修行的深入,觉知也需要辨识,越来越多地辨识诸种境界或状态是苦、空、无常、非我,心就会慢慢聪明起来,这种分别辨识稳固了,就成为智慧。
凡夫都有一个误解,以为此身此心是“我”,而世间所谓的智慧再复杂再缜密也只是在编织身心是我的游戏和骗局而已,而佛法的智慧,只是知道了,此身此心都不是“我”。
在五蕴之中没有“我”,色非“我”,受非“我”,想蕴非“我”,行蕴非“我”,生灭相续在眼、耳、鼻、舌、身、心的六识也不是“我”,并没有“我”在哪里,惟有五蕴不断地随顺因缘而自然轮转。
真正澈见无我/非我,才是真正具有了佛法智慧的人,才会维持自己的戒行圆满,因为他对于破戒的行为会生起惭愧心,对于破戒后会造成的苦果具有畏惧心,因而非常乐意于持守戒律,戒律对于他已经不是规矩与束缚,而是自由的享受,自在的理想。
我们凡夫觉得戒律是障碍,是羁绊,是束缚,只是因为我们对于身心的学习还不够,所以依然还习惯于执取此身此心,就像是借了别人某样东西,虽然知道那不是自己的,某日必须物归原主,但还是恋恋不舍,不想归还,甚至拒不承认,执迷不悔。
掌握了佛法智慧的人,才是一位已经看见了路的人——知道路在哪里,仿佛是在黑夜里失落于巨海中的人,已经知道灯塔在哪里,陆地在哪里,港湾在哪里,然后继续确定的方向,一往无前地向之挺近,方向就是依靠,目标就是光芒,因此他在内心深处始终会有安全感,无论今生面临多么苦与多么难的事,内心都会坚定,因为成功可期待,人间不值得,未来一定比现在更好,涅槃在等着他。
一旦我们真正领会了佛法修行的核心原则,某天去某处碰到了其他宗教,其他修行者,或是听到了其他老师的教导,就会清楚其所教导的法属于哪个层次,其所教导的是导向世间,还是出世间,是轮回,还是解脱轮回。
这时我们才会心如明镜,看清自己,也看清别人:
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什么是虚幻的,什么是信实的;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什么是虚伪的,什么是真诚;
以及什么是,而什么不是。
如此从此,我们才会不再盲目的流连于各种宗教和说教中。
我们判断一切,只将以佛陀的开明教导来对照,他不会命令你,更不会强迫你,他只要你自己看向自己:
修行以后,戒是否越来越纯净?
是否有真正的觉知生起?
心有专注的力量吗?
心安住了吗?
心正确地辨识世间了吗?
身心对生活里的一切越来越多的保持中舍了吗?
身体上越来越多地放下了吗?
自己的心越来越自由了吗?
身心是否越来越寂静安详了吗?
佛陀教导说:心是无常的。
假如我们的修行,认为心是恒常的,那就错了。
如果修行之后,有的只是快乐,整天整月整年的快乐,那么也是错的。
所有的感觉,都不是感觉表面,而是隐藏着我们的心态和情绪,问题出现了,问题有没有答案,也都不重要,重要是我们能够内观到问题和答案背后的心态和情绪,然后辨识出此是我、我所,以及非我。
有了佛法的这种智慧,才是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导师。
当今时代,我们极不可能知道到底谁是真正的善知识?
在佛陀的时代,有佛陀为我们确认——佛陀当时可以明确指认这位是已经证悟的阿罗汉,可以跟随他学习,那位不是,应当远离——而现今,佛已涅槃,阿罗汉灭绝,谁能够百分之百的确认说谁是谁不是呢?
因此,不能仰仗任何团体和权威的背书与勘正,我们一定要更多仰赖于开发自己这种饱满着佛陀智慧的如理思维。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如果遇到某个佛教的宗派或者团体,其教法不是以四圣谛为根本,以四念处作皈依,导向究竟出离,没有遵循“契经”和“广律”,没有“三依一向”和“法、次法向”,我认为,其最后必然落入世间和轮回,依靠这样的团体或导师,而不断丛生出各种问题是一定的。
而且对于我而言,即使纷纷出现了所谓让你们的信仰和修行“破灭”的事件,无论它是真是假,是虚是实,是背景复杂,还是用心险恶,其实都无所谓。
因为,学佛修佛是自己的事,内观自省,但求己身贪嗔痴薄、无明烦恼少,而且信佛开始自誓皈依的也是三宝贤圣僧们(阿罗汉圣者僧团集体概念),跟哪一种个体哪一样个人的特别作为,其实都无干系,最起码不会动摇我的修行根本,所以,不去多管他们行径真假虚实,也不要在意世间江湖波涛险恶,自己只在原始真实的佛法里稳步安心,安心就好。
或者用一句可能被品为鸡汤的话来安慰自己:
照着佛法正见,佛陀真实的契经和广律,用功修行,某天,不远的一天,自己就一定会知道,更不要怕迷路,迷路所经过的,也是风景。
——真正的修行,只有这些而已。
本文来源:释寂然法师 作者:释寂然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