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很久以前的一系列对话了......
小花说:终于看了你曾反复强调过很关键很重要的一段阿含经文,但是怎么读,都读不懂每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原文是这样的:
「若有說言:『眼是我』
是則不然,所以者何?
眼生滅故,若眼是我者,我應受生死。
是故,說:『眼是我者』,是則不然。」
原文大概可以被翻译成这样:
如果說:『眼是我』。
那是不成立的,为什么呢?
眼的生起與消散被了知,而如果其生起
與消散被了知,就形成『我的真我生起、消失了。』
因此,如果說:『眼是我』,那是不成立的。
我说,且听我细细道来......
首先明白“我”的意思,“我“是能控制、能掌握、长存不变、唯一恒在之义。
然后,知道既然一直觉得“眼、耳、鼻、舌、身、意”是我认为的“我”,那么应该也是能被我所控制的、掌握的、主宰的等等。
但如实观察后,发现不是。
最后,知道原来这些都是”假我“,那么自己的“真我”,到底是什么呢?
能思维的、能观察的,也好像能控制性的思维与观察的,貌似不动常在的,总在”上面“与”背后“的,那个”能“,是不是真我呢?
最后发现,这个“能”也不是——但是,大多数的后期佛教修行者就是在这个阶段、在这个“能”里犯了错误,以为如此任运不变不动地住于那个”能“,就是契入五蕴止息的状态,自以为是“见涅槃”。
小花:也就是说,常乐我净、真常唯心、妙明真心,乃至真实如来藏说,都不符合原始佛教的思想知见?
我:佛法的修行逻辑和路径,其实很简单,就像《杂阿含经·第一经》所说······
但是,困难就在于实际的观修和正确的见地上,比如说破身邪见,那么佛说身是苦空、无常,那么我们就开始观身吧,体验吧,实际证见吧,但,难!
而且最难的地方在于本来知道难的时候,应该继续培养五根、五力,圆满七觉支,看自己哪一块觉悟的因素比较缺乏,就努力增添补全把这个“难”突破掉吧,但往往此时,我们极易不明由着自己的贪嗔痴习气,开始自动链接其他了——我们开始怀疑、纠结、否定、推翻,然后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妄图方便讨巧机智转移,所以才产生各种后期非佛的各种虚妄理论各种修行方法,结果是好像解决了呢,但,一切真解决了吗?
常乐我净、真如佛性、妙明真心等等,都是这种连最基本的身邪见,都还没有破尽而冗余产生的虚妄观修啊。
小花:是是是,我也这么感觉,照第一经所说去观修就够了,但是没做到。
但是,我又有一个问题——那现在盯着屏幕看的、思考的,思索佛法正见的,也是妄我吗?
我:当然是。
只不过,妄我也可以总结经验和智慧,就像火能够燃烧火柴,火与柴组合燃烧的缘起,燃烧到最后也可以达到共同与彻底的熄灭,不能说现在妄我所支持的一切也都是妄,就像火焰熄灭后也就不能称之为浊热了一样,也就是说不能说现在的缘起条件,绝对不能达到止息缘起的缘起结果——这种思维也是后期佛教一直都无法摆脱、盘桓纠结往复了千年的迷思吧。
小花:“不能说现在的缘起条件,不能达到止息缘起的缘起结果” ,这句啥意思?
我:也就是说,不能说现在的缘起条件,不能达到止息缘起的缘起结果——即是不能说:我们现在现实的身心五蕴,不能通过佛法的闻思、如理的作意以及实际的行为,而达到身心五蕴的止息与解脱。
后期佛教是认为不能靠自觉身心而见道解脱,所以放弃了真正有效的自身努力,所以才要寻找灵感的天启、妙悟的降临、神佛的传功、上师的赐予、传承的加持等等,来乞求所谓的觉悟,可以说,却是从根本上就妄错了。
小花:但是,好像念佛不是找灵感启发神佛传功上师传承——一心念佛,从而念念不乱,不对吗?
我:不对。
念佛,分两种,一种是禅定方法上的念,一种是祈求他佛加持往生的念。
后一种,暂且不说吧。
前一种,如果仅仅是禅定方便方法的话,那么还算是说得通,这种念佛也是意念佛身佛功德佛清净佛解脱,然后让心保持在这一个观想境界里,而达到调柔、良善、纯粹的状态,而获得心的稳定、专注、无忧虑等等,进而更利用这种心态去资助进一步的禅观无常、非我而已。
小同:那么,我看到有人说“一路无到底,什么也没有”,这个路数有什么过患?
我:一路无到底,那么其实不能一路无到底啊,身与心都是宛然现实的有,不分别、不修四正勤的一路无分别、无所谓、无所得,其实只是一种愚痴,是无明,不是智慧。
而且,这些所谓禅意盎然戏说无穷的话,都是胡扯而已,身心现实是一个精密的系统,要对治要详细要分别要逐渐细致,不是一个烂话头,就能抵挡一切的——这种“无”,无的只是智慧,有的只是无知。
而且说一个什么诀窍或者口号,万灵丹、甘露丸一类吃了、碰了、闻了就一切皆能解决这样的思想,我觉得其实只是懒与痴而已。
小同:但是我还看到有这么一个公案,好像就是要解决懒的问题……
「修上座一听,便说道:“有甚么难!自是你不猛烈,须是高著蒲团,竖起脊梁,教他节节相拄,尽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毛孔,并作一个无字,与么提起,更记甚么昏沉散乱来?”
祖钦禅师于是依教而行,找了一个厚蒲团放在禅座下,竖起脊梁,透顶透底,尽三百六十骨节,一一提起,犹如一人与万人交战。
这样越提越得力,越来越清醒,忽然有一天身心俱忘,只觉得眼前如一片银山铁壁相似,清凉庆快无比。
从此坐也如是,行也如是,一连三昼夜,目不交睫,却精神饱满。」
我:举一个栗子,就像我的劣徒如藏他总想要找一个漂亮如XX结衣的女朋友,并奉此人生最高理想,那么为了达成理想,他现实里应该做什么呢?
一天只喊爱,就是永远爱、一直爱、不变爱、恒久爱?
没用的,首先要知道结衣是不是喜欢自己这种造型的,然后好好学习、工作,挣钱干事业,提升自己的素质和魅力,买房买车买包包送吃送穿送温暖,针对女生的贪嗜喜好,制定追求的系统方案······如此才能有机会获得结衣的芳心,不是吗?
同样,这种禅的方法,只是修习禅定的一个方便,用一个概念法先锚定住自己的身心,然后获得心的专注和稳定而已,不涉及到根本佛法的见地,也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念佛”与“持咒”一样——一旦锻炼出这种专注和稳定的心的力量,然后用它来去观察什么,才是紧要关键的!
特别是你所谓的禅,最后往往只是用这种力量去“于自身心处,寻一个不生不灭的妙明真心” 了,而不是真实观察自己身心五蕴的无常、苦空、非我······
如藏问道:是不是,妙明真心与无常非我,只是说法不同、实质一样呢。
我:不是!
如诫问说:所以师父才经常说要先有正见,不然锚定身心之后,就容易开始走偏,是吗?
我:是的。
这里有一个佛法的修行逻辑问题,我总是说总是说总是说,但是大家还很少明白——如果在修行见地的最初,即预设一个涅槃的妙明真心如来藏,那么你心里就总会到不了也绕不过这个东西,即你佛法的修行逻辑发生了根本的错谬!
看下面这篇文章,对在哪里,又错在哪里?
「外道的:1、“即蕴我”,意思是这个身心就是我;2、“离蕴我”,意思是离开身
心以外有一个“我”,身心变成“我的”,即我使用的工具。
现在大家有一种普遍的观念:这个身心是假的,只是“我”用的工具,像房舍一
样,住进来后,哪一天房子坏了“我”就走了,到另外一个新房子去住;还有的
比喻死了就象脱下旧衣服,重新投生就象换件新衣服,里面的那个“我”是不变
的,只是外表的身心象换衣服一样换来换去。
这些是什么观念?
就是把身体当我所,是“我的”。而“我”是超越这个身心以外的一个实在的本
体,这个身心是“我所”用的工具——不管是“我”还是“我所”,都属于我见。
如果不知道没有永恒不变的主宰性、单一性,不了解这个叫无我,一定会落入
我见和我所见。
不是把身心当作我,认为身心里面就是我,就是把身心当作我使用的工具,离
身心以外还有一个“我”。
其实这个“我”是世间和外道幻想的产物。
迷茫的众生在身心内部找不到一个永恒不变的我,不能安心,于是心理的需求
就投射到外面,拟想外面有一个大我、主宰、上帝、神我、本体,这就是身心
内里的我执投射到外面,就变成上帝了。
基督教徒说上帝创造人类,其实是人类创造了上帝——人类的我执我见产生形
而上实在本体的妄执——上帝。
从不知寂灭说,即是有见和无见。
什么叫寂灭?寂灭性是一切法的本来,叫作法性。
凡是“有”的必归于“灭”,生的必归于死,这个“从无到有,有而还灭”的现象:
1、不是有一个主宰在控制你;2、而是法的必然性就是如此的。
寂灭的“灭”与从有生到坏的“灭”在意义上有何不同? “生灭”的灭与“法性本自寂
灭”的灭哪里不同?
要明白:不是“有”的消灭叫寂灭,而是本来就是寂灭,只是恢复本来而已。
我们能不能在生灭的现象中去体会到本来寂灭的法性?这里很重要,能不能解
脱都在这里,能不能悟道都在这里!
众生看到的现象都是实在的生生灭灭,但是圣弟子们看到的是不生不灭的寂灭
法性,从哪里去看?
就在生生灭灭的现象中体证到不生不灭的寂灭法性,这一点很重要——明白了
这个,就会知道不该在生灭的现象外求一个不生不灭,而就在生灭的万法中去
体证本自不生不灭的寂灭法性。」
如密:学生愚见,请师父指正——我觉得此文前半部分没什么问题,后半部又跑到中观上来。
《杂阿含经》中没有“寂灭性”,没有“不生不灭”的字眼——佛陀在第1经中就明确说了:观五蕴的无常、苦、空、非我才是正观,并没有观寂灭、不生不灭之类的说法,而这篇文章中的“本自寂灭的法性”到底是什么,我也不清楚。
这篇文章中所教导的思想和方法不是根本佛教,而用所谓“毕竟空”的思想去解释《杂阿含》,不伦不类,不清不楚,在缘起法上发挥了很多,却对佛法根本的四圣谛太忽视了,“就在生灭的万法中,去体证本自不生不灭的寂灭法性·····”
此文观点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把对五蕴的观察扩展到对“万法”适用的普遍性上,说佛法真正的修行是“广观万法”。
在我看来,如果一个人连自我身心的五蕴是什么都不清楚,还以为自己在观万法,那么,实际上他的“一切法”还是落在五蕴底事,或者说是根尘触具生受想行,并不存五蕴之外的什么法。
我:经云:「若复有言’此非一切法,沙门瞿昙所说一切法,我今舍,更立一切法’者,此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痴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随便检索一下,《杂阿含经》中初有三处提到“灭想”:
「观不苦不乐受作无常、灭想者,是名正见。」
「于不苦不乐,修无常灭想,
是则为比丘,正见成就者,
寂灭安乐道,住于最后边,
永离诸烦恼,摧伏众魔军。」
「如无常想,如是无常苦想、苦无我想、观食想、
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尽想、断想、无欲想、灭想……」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以上经文中的应该“修习、多修习”的“灭想”,和那个“寂灭性”不是一回事。
从修行上,心地里首先安立一个寂灭法性,这样已经是“落草成寇”,难以“东山再起”,“末后启用”。
其次,从我一直以来强调的“佛法的修行逻辑”上去看,先断世间,身心五蕴止息之后,方许见涅槃~~而不是“空、有”兼得、“色、空”兼并与“轮、涅不二”。
最后,根本佛教的修行虽也是操作心识为务,但不会忽略伦理行动,并且在此标示:“火与木,同燃共熄”。
火,木柴,火焰,三者同时燃烧,最后同时熄灭——火,木柴,火焰,象征观察者、被观察物、观察现象本身三者。
禅观的时候,整个过程一直到见道前一霎那,都是有主体性的,而这个主体性的问题,也一直困扰除了根本佛教之外的所有佛法宗派~~问题的所在,其实佛陀早有说明“三茅相立”、“火、柴共燃共熄”,是佛陀借此两个比喻给出的说明。
因此说,大家对于佛法正见的见地修行,不能清白明了,不能了解根本佛家的修行逻辑,可能的问题还是:
契经看得太少,而想得太多吧。
本文来源:释寂然法师 作者:释寂然法师